張萬山正在介紹他收藏的一對石獅子 趙娜 攝
記錄清代清水河灌溉的石碑、雕刻精致的蓮花底座、栩栩如生的剪紙、記錄蔚縣剪紙歷史的老書……每一個物品背后都有著一段故事,它們靜靜躺在東方博物館中,供人們參觀品味。
東方博物館位于張家口經開區姚家房鎮東房子村,由張霓霓建立,分雕石園、老物件展館、紙質展館三個展館,展出的藏品有數千件。其中,“雕石園”是2016年最先建起的。博物館建成離不開張霓霓的父親張萬山。
張萬山今年88歲,年少時曾在北京市通州區上學,經常與同學結伴到故宮游玩。從那時起,他就迷上了歷史文化。之后,他開始收集關于家鄉的各種奇石、瓷器、建筑構件、農耕工具、剪紙等老物件。
退休后,正趕上城市大發展,很多老舊平房被拆除。有一次,張萬山經過一處拆遷現場時,看到一個雕刻精細的抱鼓石,被扔在垃圾堆中無人問津?!氨Ч氖从车氖墙ㄖ幕厣?,扔了可惜?!庇谑?,他雇了一輛小推車,將抱鼓石“撿”了回來。此后,哪里拆房子,張萬山總會去現場,希望能撿回一些被人們忽略和遺忘的“文化”。
在父親的影響下,張霓霓愛上了“撿”石頭。起初,父女倆是“撿”石頭,后來,隨著對雕石文化研究了解地深入和喜愛,就變成了“淘”石頭。那塊清代時期記錄清水河灌溉的石碑,就是這樣被張萬山和張霓霓“淘”回家的。
2016年,張霓霓得知王安房村一村民家中有一塊精致石雕,于是帶著張萬山去看,石頭上落滿了灰塵,被扔在院子里任憑風吹雨打。仔細觀察,發現這是一塊石碑。將石碑“淘”回來后,為了更好地保護石碑,張萬山對碑文進行了研究、補缺、翻譯。石碑正面的碑文較為清晰,記錄的內容是,在清朝時官府出面制定了農田灌溉時的用水公約,規范了兩岸居民的用水規則,惠及兩岸百姓。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就這樣公諸于世。
東方博物館中展出的大多數物品旁邊,都有一小段對物品的介紹或批注,每字每句都是張萬山親筆所寫,表達著他對展品背后文化的理解和感悟?!懊總€藏品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或是文化歷史,只是展現出來并不夠,寫下和它們有關的文字,才能讓更多人體味這些藏品的意義?!睆埲f山說。
張萬山對于老物件的迷戀不僅在于各種奇石,還有瓷器、建筑構件、農耕工具、剪紙、書籍等等?!拔悼h剪紙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,全國知名,應該讓更多的城市孩子能夠就近觀賞到這種藝術?!睆埲f山這樣說,也是這樣做的。在雕石園和老物件展館布置完成后,他便又布置第三個展廳——紙質博物館。
在東房子村一片四方規整的紅磚瓦房間,一座圓形的灰色建筑頗顯不同,這里便是2022年布置好的紙質博物館。展館面積不大,內部是環形的結構,內圈有四個房間,展示著蔚縣剪紙大家的作品、蔚縣剪紙制作的老掛歷、記錄蔚縣剪紙的書籍等,外圈則是掛滿了其他地區的剪紙作品,讓大家更能體會剪紙藝術的魅力,也更明顯地感受到蔚縣剪紙的不同之處。
在一眾蔚縣剪紙作品中,有一套任志國的作品,5個福娃穿著紅棉襖戴著老虎帽,有的腳踏滑雪板,有的手持冰球棍,活靈活現地將我市冬奧會賽場比賽項目展現出來。為了收集這些剪紙,已到耄耋之年的張萬山跟著女兒、孫子,幾次到蔚縣拜訪名家,購回這些珍貴的剪紙。
每天凌晨三點半,張萬山早早起床后,他便坐在書桌邊看書寫字,幾十年不曾改變。
“讓老物件‘活起來’,讓更多人了解張家口的故事,是父親的愿望,也是我的愿望?!睆埬弈拚f。對于父親的愿望,張霓霓總是不折不扣地努力完成。正因如此,張萬山的一腔熱愛得以實現,用一件件老物件留住一段段鄉愁,讓一件件藏品點燃文化自信……(記者 趙娜)
1.本網(張家口新聞網)稿件下“稿件來源”項標注為“張家口新聞網”、“張家口日報”、“張家口晚報”的,根據協議,其文字、圖片、音頻、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,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。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張家口新聞網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2.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。聯系電話:0313-2051987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