衣服拉鏈壞了,雨傘斷了傘骨,鞋面有了磨損……即使生活水平提高,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還是找人修理。然而,隨著城市建設發展,曾經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修理攤位,如今越來越難覓蹤影。新建社區沒有預留場所,老舊小區改造后取消了原有攤位,但張家口市民“小修小補”的需求并沒有消失,讓修理攤位有序回歸日常生活的呼聲也逐漸高漲。
“小修小補”是一種民生需求,更承載著許多市民物盡其用的生活習慣。城市發展當以人為本,讓修理服務重回居民身邊,是城市精細化治理的現實要求,也是滿足群眾差異化消費需求、弘揚勤儉節約文明風尚的載體。另外,從事修理服務也是一種職業選擇。一個看似不起眼的攤位,就可以解決一個人甚至一家人的生活問題,還讓一些“手藝人”找到了創造價值、傳承技藝的機會。這些扎根于社區、隱藏于街巷的修理攤位,給社區生活增添了更多“煙火氣”和人情味,又何嘗不是建設宜居城市、彰顯人文情懷的外在體現。
近年來,包括張家口市在內的不少地方都在著力建設“一刻鐘便民生活圈”,滿足群眾就近、全時、多樣的生活需求。但不難發現,“小修小補”等基礎性服務不足仍是一塊短板。相較于便利商店、服務網點、社區食堂等,小本利薄的修理攤位面臨市場容量和經營成本的雙重考驗。同時,一些修理攤位的經營場景也與市容市貌管理要求存在一定差距。為修理攤位提供容身之地,滿足市民生活需求的同時,如何使其更好融入城市發展的軌道,也是管理者需要思考的問題。
當下,一些積極嘗試正在努力推進。比如張家口市一些縣區,在棚戶區改造過程中專門建設了便民服務配套場所,免費提供給有就業需求的困難群體;一些社區將“小修小補”納入便民服務菜單,開展線上點單、線下服務。一些城市還在社區菜市場、超市內部設立專門區域,實現“一店多能”,或者利用邊角地塊劃定經營區域,再給予一定的房租稅費減免,讓修理攤位能夠常駐社區。不難看出,盡可能地創造便利條件,給予規范引導,“小修小補”大有生存發展的空間。
“小修小補”聯系著民生冷暖,考驗著治理水平。堅持因地制宜、兼容并蓄,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和城市管理的具體實踐,幫助從業者找到民生需求與市場規則、城市發展間的平衡點,我們的城市也會更具溫情、更有活力。(王棣)
1.本網(張家口新聞網)稿件下“稿件來源”項標注為“張家口新聞網”、“張家口日報”、“張家口晚報”的,根據協議,其文字、圖片、音頻、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,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。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張家口新聞網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2.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。聯系電話:0313-2051987。